現在大國戰略競爭的主旋律已經明確,是國際供應鏈主導權的爭奪,美國在彷徨一段時間后也回過神了,不論是頻繁出臺的各類產業扶持項目抑或是華盛頓寄予厚望的通脹削減法案,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增強美國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控制力。那么,在這場完全顛覆過往所有邏輯的新模式斗爭中,中美雙方各自的優劣又在哪里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重點談談美國。
不論是什么樣競爭,霸權毫無疑問是美國最大的優勢,這在國際供應鏈主導權的爭奪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產業轉移的問題。
臺積電大規模赴美堪稱近年來美國在產業斗爭中最大的成果,也是拜登執政兩年最顯著的政績,沒有之一。然而,從臺積電在2018年后的表現來看,他們既不愿意屈從美國的意志,更不愿意產業鏈西遷。
在制裁華為的事情上,臺積電曾先后兩次以其在生產活動中涉及到美國技術或專利未達美商務部設定紅線為由拒絕停止供貨;而在產業鏈西遷一事上,其創始人張忠謀更是數次明確表態,去美國沒前途,不贊同去美國!4月21日,張忠謀在布魯金斯學會上講話稱:美國不適合搞芯片制造,因為它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
但臺積電的抵抗并沒有什么作用,美國撕破臉后,該斷供還是斷供,該遷美還是遷美,只留下張忠謀那句見證一個時代落幕的感嘆:全球化幾乎死了,自由貿易也快死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臺積電遷美并非基于市場行為,而是被強權政治裹挾。
臺積電,堂堂的世界第一大芯片制造廠,為啥就不敢和美國正面硬剛呢?
2023-01-13 13:55:09
2023-01-12 09:32:12
2023-01-10 15:07:35
2023-01-10 14:52:19
2023-01-09 14:47:05
2023-01-09 09:00:26
2023-01-06 14:48:55
2023-01-06 08:53:27
2023-01-05 17:24:04
2023-01-05 16:31:49
2023-01-04 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