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見,如果這事僅僅是針對中國,那絕壁他們不會這么說。
另一邊,韓國也是可憐,美國不許韓國賣芯片給中國,自己的電動車產業還要被美國人封殺。只不過,韓國實在是小國,搞不過美國,也只能靠多次央求來嘗試解決。
但是,對于歐洲而言,他們不會選擇這樣的路子。而且,俄烏沖突至今,歐洲也多了一絲疑慮,美國現在不僅僅是要割韭菜,甚至還要搶飯碗。
割韭菜,就是歐洲賺到的錢,美國拿走一些,就當保護費,也就算了。搶飯碗,那就是連賺錢的工具都被沒收,這就是釜底抽薪,那歐洲怎么可能同意?
當然,這事也證明,美國現在的債務壓力是很恐怖的,即使如此收割了,還要去沒收人家的制造業飯碗。
也因此,美國的債務不僅風險大,而且離爆雷其實也不遠,否則,拜登何至于此呢?!
由于目前北溪管道被炸,歐洲的能源危機就是長期性的,這意味著歐洲大動脈失血也是長期性的。在成本失控的背景下,現在收入端還要被美國人這么搞,這后面日子怎么過?
所以,我們可以說,如今根本不是什么中美產業鏈戰爭了,而是全球產業鏈混戰。大家都相互搶飯碗,沒有底線,也不會有底線。剩者為王的邏輯下,各國都會進入有形之手強勢干預經濟和產業的模式。過去這么多年所謂的新自由主義理念下政府盡可能少干預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事實上,歐洲突然拼命砸錢給芯片,表面看是針對中國,其實是針對美國。因為,美國是要沒收其它國家手中的芯片各大環節的優質供給,這讓歐洲在電動車糾紛后進一步對美國謹慎。前面有荷蘭表態拒絕,其實就已經是歐洲的一個重要態度。那么,到了這一步,雖然中國芯片更多要靠自己,但是,美國要如愿以償也很難了。事實上,歐美的分歧多少還是可以給中國喘氣,畢竟最大的需求在我們這里。
站在美國這邊,它總覺得全世界都是靠它的,所以,自然對歐洲的反彈不在乎。
美國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能否保住,這也就使得美國與歐洲的博弈也在悄無聲息的開展中。
2023-01-17 09:48:18
2023-01-17 15:35:31
2023-01-17 09:26:26
2023-01-17 15:00:29
2023-01-17 15:49:42
2023-01-17 10:02:36
2023-01-17 15:23:32
2023-01-17 15:07:42
2023-01-17 08:59:24
2023-01-17 09:37:53
2023-01-16 10:16:05
2023-01-16 08:53:23
2023-01-16 17:17:10
2023-01-16 17:00:26
2023-01-16 10:32:56
2023-01-16 09:03:07
2023-01-16 09:14:42
2023-01-16 11:17:56
2023-01-16 11:34:29
2023-01-16 11:29:42
2023-01-13 13:49:00
2023-01-13 14:11:21
2023-01-13 10:01:31
2023-01-13 10:13:11
2023-01-13 09:35:50